兜着了。”
给家族的老人磕完了头,就有长辈领着去本族的长辈家去磕头;本家的磕完了,还要去邻家去磕。
冬天的凌晨中,一群群的人东家进、西家出,热热闹闹地互相拜年,大家都说着吉利话,和和气气的。
有时候,还会出现“撞车”现象:前一拨进去磕头的人还没出来,后面的一拨就进去了,满院子黑压压地跪着一群后辈人,场面很是壮观。那时候就在想:“有这么多人来磕头,老人们可记得清楚?可记得那些人来给他们拜过年……”
一上午的时间里,孩子们跟着大人磕头,连膝盖都磕肿了。
有些聪明的孩子,就在棉裤里绑上两块小垫子,这样磕头时就会好点。到后来,孩子们实在跪不下去了,就缩在人群后面,看大人们磕头时,身子往下一蹲,做出磕头的样子。但每次被大人看见,还是要挨骂的,说:“一年只给老人们磕一次头,不许逃滑耍懒!”按着脖颈子,强迫着孩子老老实实地跪下。
每年拜年的时候,是村里的人最集中的时候。就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也都会赶回来拜年,所以能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大人就会介绍给自己的孩子,羡慕一番,再鼓励自己的孩子一番。
亲近的家族之间的孩子,还会从彼此的母亲那里得到一点可怜的压岁钱。压岁钱几乎是公平的,自己的妈妈给了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妈妈也会给自己。但是比较起来,还是孩子多的人家要“沾光”些。
那时候的压岁钱,很多只是过一下自己的小手,有些钱还是会被大人要回去。
孩子们舍不得刚到手的钱,大人就会哄着孩子:“我要不给别的孩子,其他大人也不会给你。你得到多少压岁钱,我就得给别人多少。你不拿给我,我就不能给比人的孩子,你也得不到其他人给的压岁钱了。”
听着大人这么拗口、绕口令般地说,孩子就有些糊涂了,最后还是会乖乖把还没暖热的压岁钱交出去。
遇到孩子实在不愿意“上缴”的,大人就哄着:“你看,后面还要分发压岁钱,妈妈没有了,暂时算借你的,等分发完了再还给你。”
孩子们毕竟小,有些就被哄着将压岁钱拿出去了。等过后,再跟大人要时,大人一翻眼:“还要钱,找打是不?”那孩子就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捶胸顿足地说:“骗人是小狗!明年再不借给你了。”大人一顿足,喝到:“滚——”那孩子只好自认倒霉,一溜烟地出去了。
但不管怎么说,过一个年下来,孩子们手里还是会剩下几文钱。这时候,村里的一些小摊贩就来专门赚孩子们的钱。
买烟花爆竹的、蘸糖稀的、卖摔炮的、卖绢花的……这些小东西,都是孩子们很难抵挡的诱惑。一般年关过完,孩子们手里的几文零钱,就源源不断地跑到了这些小贩手里。
压岁钱除了被父母“上缴”,大孩子也会“敲诈哄骗”自己的弟弟妹妹,从更小的孩子那里“捣鼓”一点钱。对小孩子来说,那几文零钱简直比他们的小命都珍贵,经常是严防死守、藏着掖着地才能多落下几文。
那时候,在外的人也都期盼着过年,一是可以回去炫耀一下,二是可以拜见老人,了却思乡愿望。但多年后,很多在外的人却不敢轻易回家了。
有次,一个朋友年后回来诉苦:“带了一两万回家过年,回来却差点路费都没了。”细问情由,朋友说:“下面一茬茬的孩子都起来了,见谁都要给压岁钱,而且至少都要给50元、100元地给。仅压岁钱,就出去了几千上万元,自己又没结婚,也没孩子。这些钱,不知要到啥时候才有回头的机会……现在有些孩子,每年的压岁钱就可以收到几千上万元,简直靠着这个发财了……”
听着朋友的絮叨,在惊诧于压岁钱随风上涨的同时,又想起了很多年前紧紧捏在小手心里的角币,想起了怎么想办法从妹妹手里哄过来一两角压岁钱,想着妈妈怎么哄着我“上缴”几元的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