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弥补巨额财政开支不足的因素在里头。
可惜,世事迁移,一切正应了傅砚石当年那声慨叹: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
若非明皇性烈顽亢,这土崩鱼烂的钞制早已瓦解。只因他强权,因他极端的“护钞行为”才使得通行宝钞苟喘至今。
但自下而上的“反钞风暴”早已刮起。
只待成势。
聪明的人,其实早已看出,白银时代已不可遏制的要来了。
明皇不过是在做最后挣扎。
而这场大风暴,白银之浪潮,若说为廉衡推澜,这还真是高看了少年。一切不过大势所趋,这只是民间自下而上自发涌起的经济变革,无法阻止的发展。廉衡从中,不过是起了一丁点催化作用,让这股风暴,从坊间席卷向禁城之同时,先自禁城里朝廷内刮起了一小股阴风,免叫廷臣和帝王过于猝不及防,生排斥反应。
那么为何,百姓会如此排斥宝钞?其实前文已做过不少赘述。
一,明政府并无足够量的储备金银,作为发行纸币的基础,加上民间巨商通过私贸不停从海外运入白银,为应付此局,朝廷不得不加大宝钞印制量,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宝钞更为民众厌贱,若非朝廷通过增加税目和要求民间以宝钞方式来缴纳一半的税赋等方式,进行强行保钞,宝钞早为百姓遗弃。
这是对币制缺乏认知的原因。
二,宝钞体制,根本上暴露了最高统治者敛财之目的,在如此情况下,宝钞的流通就完全靠政府强制性的政策。是以除纸钞本身昏软不耐用之外,最大问题就是这敛财目的之下,导致的朝廷只发不收,造成宝钞漫天,贱薄如纸,失败自然就成了时间问题。
这是有明以来,家底不厚引发的。
好在,明皇再是执拗,近年来对于宝钞的失败,起码心知肚明。嘴上再是不言,行动上却不得不妥协于现实几分。这也就是五年前“钱禁”政策开始不断松弛的原因。也是三年前肯答应明胤,派尤、钱、曹三人奔赴云南的原因。
综上,昌明王朝的货币秩序,从“推广单一纸钞制度、禁止金银流通、禁止铜钱流通、确立官方折价体系”四大方面,又变回了“钱钞兼用,禁金银”的格局,即通行宝钞大行天下,铜钱夹补交易。
当钞烂不为人爱,金银勒禁时,铜钱,理所当然就成了民间极为珍贵的存在。
是以禁钱令一松,私铸之风大兴。
然而这并未被朝廷过于重视。
因为中国历朝历代都缺铜,金银矿脉更缺,物以稀为贵,铜在比金银量大而便宜的情形下,虽然成了替代性的交易货币,但缺铜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所以,私铸铜钱者,并非像私铸宝钞者那样有厚利可图,造假者自然也就不多。且因铜钱熔铸者,多为以谋生为目的百姓,是以刑罚远不如私铸宝钞者那样,一家私铸五家坐之。
可惜,钱禁一松,短短几年,铜钱形制烂恶就又成了一大问题,对百姓朝廷深贻其害。因而今年年初,明皇只好新颁布了私铸铜钱家人坐之等重刑。
刘阶如今道明一切,自保已无可能,只在为家人挣扎。且他表示,会将近年所贪如数归还朝廷。
他之交待,对于廉衡钱辂,帮助可谓极大。正如其细述,他们于黔州密林深处,设炉私铸铜钱,通过加工私挖来的铜矿,基本以一铜九铅为成色;甚至销毁官钱,掺入铅砂,以作工本。以此掺入官钱,对滇黔政府财税收入及黔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比如“将银易钱,则官钱价贵,私钱价贱;将钱易物,则官钱私钱同一身份”。本来政府铸的铜钱按规定每一两银兑换一千钱,但在实际市场流通中劣钱良钱互相掺杂,非三千钱,不能按一两银纳税,这样,百姓深受其害。
这是尤孟頫和钱辂在云南三年,碰上的比假钞伪钞更为棘手的问题。
因为私铸铜钱之风,较铸钞之风愈发浓烈难禁,所以尤、钱二人这便会同廉衡决定,将所有矛盾转向“宝钞”和“白银”,而将铜钱彻底忽视。
在他们的大局意识里,是白银主币,宝钞辅币,而同样缺乏的铜即铜钱,将会被排出币制体系外。
但如何排出,需要契机。
此番正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契机。
此外,刘阶还点出了“大红山”这座最大铜矿的存在。他说,虽不知该铜矿拥有者为谁,但能如此隐秘而庞大,绝非普通人物。
他这一上午坦白,令赵自培和苏学岑,额头再现密汗,缄口皆不动声色。
赵自培表面只肯显出一幅等待苏大人指导的样子,苏学岑观之也不再加掩饰,直说兹事体大要回去同太子商议,再看如何禀明陛下。
离开刑部后,二人一个奔赴东宫。一个看似去茗园喝茶,却也是奔赴了境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