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己道一直认为,与其聘请方昊,还不如聘请他的师傅。
当然,他心里虽然有意见,但方昊是孔益邀请的,再加上方昊又没有出错,他不可能发表什么意见,只等着方昊什么时候出错,他再适时说几句。
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对方昊有意见,单纯只是不想让混子进入公司担任要职。
然而,方昊没有出错不说,面对这一幅佚名画作,居然第一时间就给出了正确的回答,让他都忍不住在想,方昊不会是蒙的吧?
相比之下,诸应守自从在邢恕举办的沙龙,认识方昊时,一直都觉得这小伙子很厉害,说话有条理,一直有的放矢。
因此,对于方昊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感到惊讶。
他现在很想知道方昊这么判断的依据:“你能否说说,这么判断的依据呢?”
“那我说几句,有什么错误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方昊指着画卷上货郎的担子:“大家请看,货郎担子上高挂的几顶皮帽,这种帽子,特别是中间一顶四角形帽,在今天的蒙族人中尚能见到。另有几件酒具及伫立扁担前端,爪喙尖利的黑色猎鹰,都在透露出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某些信息。
因此,图中画法虽承袭于宋人,但一担日用百货却在无意间透露了它的创作年代。这是一个蒙、汉人生活已相对融洽的时期,所以我判断创作年代应该是元代晚期。”
“分析的不错。”诸应守为方昊一下抓住重点而鼓掌:“那你认为作者有可能是谁?”
方昊说:“这个不好判断,但从用笔风格来看,很可能学自刘贯道。”
刘贯道为元代早期画家,工释道人物、历史画、风俗画、山水、花鸟,系全能画家。人物宗晋、唐,形态生动逼真,山水宗郭熙;花鸟走兽集诸家之长。
诸应守微微正色,点头道:“你继续说。”
方昊继续分析道:“画卷上的人物形态生动逼真,展卷恍然置身于人物对话之中,手势、眉睫、鼻孔皆有动态,可谓神笔。
画面中马的造型更是形神兼备,尤为生动。其用笔流畅,巧妙运用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马匹的肌肉骨骼和光泽质感,形象地勾勒出马匹的神情、竖耳、瞪眼、毛鬃马尾飞扬、掀动鼻孔、咴咴嘶鸣的神态。
人物和马的绘画技巧,都有刘贯道的创作风格,但景物之描写,又不同于刘贯道,其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应该学自宋代李成。而这种景致的萧瑟之感,又与元代晚期的农明起义,社会混乱相印,这也是我认为这幅画的创作时期是元代晚期的另一个理由。”
“好!分析的非常出色!”诸应守笑着大声鼓掌,方昊的表现,确实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刘己道看着方昊的目光有些复杂,当初他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理解的不深刻不说,甚至于有些看法还是错的。和方昊的表现一比,差距未免实在太明显。
想到自己之前对方昊的偏见,他就不禁暗暗脸红,之前他还质疑孔益的眼光,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有些可笑。
不提刘己道对方昊的印象大为改观,大家又探讨了一会,但最终还是没有确定作者是谁,只能以佚名作者的名义上拍了。
佚名画在书画市场上很常见。
所谓“佚名绘画”,是指画面未署名款,且又无法确认作者真实姓名的绘画。
之所以佚名,原因相当复杂。
元代以前宫廷画家的作品多不署名;文人画家中身世有着特别境遇者,亦往往不留名款;至于民间画师之作,不留名款似成惯例。此外,在作品的流传过程中,还有人为或无意造成的各种原因,致使作者的姓名从画上消失。
佚名画作中,有一部分水准很高,画得有声有色,特点鲜明,也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10年拍卖的宋代佚名作品《汉宫秋图》,成交价就高达1.68个亿。
这幅画当然达不上这种高度,但上拍的成交价一千万还是有可能的。
这幅佚名画作之后,鉴定继续进行,到最后,包括之前方昊没有见过的几幅作品,都没有问题。
150幅书画作品,哪怕之前都鉴定过,再来一遍,花费的时间也不少,大家也都觉得有些累,特别是诸应守,到底年纪大了,写下自己的意见后,就跟孔益告辞,孔益也派人把诸应守送回家。
孔益邀请方昊留下来吃了晚饭再走,本来方昊想要回去研究木雕工艺,打算婉拒,但孔益又偷偷告诉他,瓷器方面发现了一件钧窑瓷有疑点,想让他也看一看,只是现在人多嘴杂,所以想等晚饭后再来鉴定。
既然如此,方昊也只能留下来,又跟尚小萱说了一声,尚小萱告诉方昊忙自己的事就行,她自己打车回去就行了。
发现瓷器有问题的,是嘉益鉴定瓷器的专家顾楠,他在鉴定一件明宣德祭红釉盘时,发现其它方面都没有问题,唯独手感好像重了一些。
这件瓷器是他征集的,在他手中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各处细节可以说了如指掌,所以才能感觉到重量有问题。
但令他诧异万分的是,除了重量不对之外,其它地方和之前那件一模一样,好像是一个骨子里刻出来的。
但因为有了重量的诧异,他现在又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但令狐满都没有发现问题,让他不敢轻举妄动,便找了个机会,偷偷告诉了孔益。
孔益不认为顾楠会看错,但能够逃过令狐满的眼睛,也能说明,作伪者水平之高。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如果瞒不过专家的眼睛,花大价钱制作一件仿品,又有什么意义。
吃完晚饭,为了保密起见,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孔益、顾楠、方昊和令狐满,他们不想让人察觉,一个个地返回嘉益,孔益还交待保安,不要跟任何人提起,他们来过的事情。
这里的保安,都是孔氏名下安保公司的派来的,一般不会出问题,但如果瓷器确实有问题,孔益就会决定仔细调查公司里的每一个人。
等孔益把瓷器从保险库中取出,一件明艳动人的祭红釉盘出现在了方昊的面前。
高温铜红釉自元代景德镇御窑厂创烧,但因烧造难度极大,历经工匠多番改良色釉、调整烧制条件及窑温,直至永宣时期,铜红釉美器方才始成。
宣德时期,红釉瓷器得到进一步发展,釉都比永乐红釉略厚,红中稍带黚黑,红而不鲜,更显得静穆和凝重,又由于釉色中闪耀出如红宝石一样的光泽,耀眼夺目,所以又称为“宝石红”。
明宣德年烧制的祭红釉瓷器为红釉瓷中之绝品,在瓷器美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德后,红釉很少烧制,此项技术逐渐失传。
说起蔡红釉的烧制成功,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
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官就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威胁说,再烧不出来要杀人。
其中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得知她的父亲因烧制不利,被抓入了大牢即将处死,除非能够烧出合格的祭器才能活命。悲愤的她,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
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跳入的那座窑炉时,惊讶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祭器居然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其实,在古代,一些特别珍贵的宝物,都会伴有悲情故事,它们往往被赋以控诉统治阶级残暴,以及百姓生存不易的意义,或是引起人们对宝物的爱护等等。
言归正传,方昊并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