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想不到,想不到啊!子玉竟然还有这般画技。惟肖惟妙!”
中散先生将手中的素描画递给身边的朋友,扬声称赞。几名老者看了一眼之后都是一脸的赞赏。
中散先生看着贾环,伸手虚点了一下,笑着摇摇头。这小子!
他本身就是大画家。这几张素描画虽然没有“吴带当风”的神韵,却将几名美人的容貌如实的画下来。一笔一笔,十分肖似。这是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中散先生的一番话顿时勾起大厅中近百人的好奇之心。但贾环只画了三张。分别是苏诗诗、刘如烟、袁静香的三幅画。传播速度有限。时不时的有惊叹声响起。
十名站在大厅正中的名妓们都是惊讶的瞟向个人手中的纸张。她们也很好奇,她们到底被画的丑了,还是画的美了?竟然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刘如烟悄悄的问苏诗诗,她和苏诗诗是好友,“呃,诗诗,你家的贾先生又搞什么名堂?”
现在名次已经出来了。第二名。每个人心中都有数。苏诗诗有些失望,但心情终归是平静下来,准备接受结果。不接受又如何?而见到贾环在用他的方式发泄不满,心里微微有些感动。
贾先生推她成为第一名的花魁,有他的思量。但是,她在逆境、失望之中、梦想破碎、努力得不到认可之时,还是很感激为她说话的贾先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刘如烟的话带着打趣:你家的贾先生。她虽说被甄礼给牵连到了,在这次大赛中排名很低。但是实力、容貌都在,以后的日子并不会难过,心情还是不错的。有心情打趣苏诗诗。
苏诗诗清丽的容颜上露出一抹绯红色,娇声嗔道:“我哪里知道?”
刘如烟掩嘴娇笑,轻轻的推了苏诗诗的腰肢一下。这妮子都住到人家家里了。他想要怎么样,你拒绝的了?真当十一二岁的年纪就是“无害”的呀?
两人说话时,时间悄然的流走。
等厅中的众人看过一圈后,说贾环“无理取闹”的氛围就没了。在座的都不是蠢人,会看不出来这些画的价值吗?
众所周知,中国的古画,画人物,重在神韵、意境,容貌次之。所以,画出来的人物经常是会走形的。而素描画,开启的是写实的风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长的什么样,画在纸上就是什么样。
在一个没有照相机能够留下人们当时影像的时代,在一个普遍敬重先人、祭拜祖先的社会氛围中,这种风格的画意味着什么?不问可知!
这是能将人们的年龄、容貌、记忆保留下来的技术。没有人会认为这比一首精品美人词差。词作传世,美人传名。画作传世,美人一样会传名。当时明月在,桃花笑春风。
等厅中三张画作重新回到中散先生手中时,不少人看贾环的目光就变得炽烈。
郑国公邓鸿开口道:“老夫托大叫你一声贾贤侄,这三张画可否送一张给我?”
人群中顿时响起几声轻笑。显然,郑国公是想要苏诗诗的画像。他刚才很欣赏苏诗诗。
贾环微微沉吟着。即便苏诗诗是名妓。但将她的画像送给一名男子,这肯定是不妥的。贾环的目光看向苏诗诗,斟酌着用词。
他并不怕为一点小事得罪郑国公。勋贵的圈子中,对这两年的贾家来说,并不需要顾及太多的人。家里的皇妃不是摆设。而这点小事,郑国公也不可能和他翻脸。
他不怕,不代表苏诗诗不怕。他并不想将压力转到苏诗诗身上去。
此时,厅正中的十名名妓都已经看过贾环画的三张画。
苏诗诗冰雪聪明,见贾环的眼光看过来,忙屈身行礼,娇声道:“诗诗想求贾先生将画像赠予诗诗,作为诗诗到金陵这一年来的记忆。”贾环画的是全身像,苏诗诗那张恰好是她刚才跳舞时的画面。很美。
贾环笑道:“这个要求自然要满足诗诗姑娘。”说着,潇洒的对郑国公,“美女优先。我将剩下的两张画都赠予郑伯伯吧。”
厅中和邓鸿相熟的几人都笑起来。这话说的漂亮。才子与佳人嘛!自然以佳人的要求为先。
郑国公邓鸿深深的看了贾环一眼,笑一笑,“也好。”将这一幕揭过去。
贾环点点头,对中散先生道:“趁着十位美女都在,学生愿意现在画一幅十美图,作为此次花魁大赛的记录。请先生允许。”
中散先生心里微微一动,笑呵呵的道:“我要是不许,在座的诸位恐怕都不同意啊。”环顾四周,众人都报以微笑。确实如此。
士子席位中,童正言不爽的道:“这屁孩真不痛快,需要问苏诗诗的意见吗?直接拒绝不就是了。”这是他们东林党的范儿:藐视权贵。再斜着眼睛看正在铺开纸张、炭笔的贾环,他身旁的林千薇细心的帮贾环将案几擦干。不满的冷哼一声,“做事磨磨唧唧的。我还要吃午饭呢。”
罗子车正要说话,韩谨突然出声,语气肯定的道:“他在拖延时间!”
童正言和罗子车两人顿时愣住。
…
…
贾环拿出画技,震慑全场。像刚刚出声讥讽贾环的陈子真都闭上嘴,不再说他“输不起”。当然,贾环不满的态度还是表达出来。
而现在贾环作画,很多人都在好奇的看,有种见证一副名画即将诞生的使命感。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注意到事情似乎有点不对劲:中散先生到现在还没有宣布花魁第一名和前四名的名次。要看作画,也不急着一会吧?
像韩秀才这样脑筋转的快的人已经明白过来:贾环在拖延时间!
但是,拖延时间有什么用呢?难道板上钉钉的花魁名次还会有变化不成?
…
…
此时,萧幼安已经带着国子监中三十几名监生进入胜棋楼周围的观众席彩棚中,个个手中拿着一叠一份份四开的纸张,纸上还带着墨迹。见人就发一份,嘴里说道:“国子监创办的金陵简报,今日首次发行,免费派送。”
古代的识字率不高,这是一个普遍的常识。即便金陵这样的名城,江南的文化、政治中心。城中识字的人,在两百万人口的比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