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崇祯关于近代火器方面的知识并不丰富,对于不少现代武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倒是清楚,但这根本就没什么用。
因为以这个时代的材料及工艺,根本就造不出来。
另外,崇祯对于明末时期的工科知识也极其贵乏,甚至连蒸汽机构造都不清楚,也就知道蒸汽机的工作原理,茶壶嘛。
当然也看过一些明穿小说,里边也有写工科知识。
比如怎么生产玻璃、化肥,还有水泥等等,但是看个小说,谁还会当知识点记?所以崇祯早就已经记了个精光。
或许机缘巧合之下,灵光乍现才会想起某条知识。
但是现在让崇祯想,真的就是想破头也想不起来。
所以攀科技树是不用想了,他甚至连燧发枪构造都不清楚。
不过也不是什么都没记住,崇祯还是记住了三条很重要的时代趋势。
其一:燧发枪相比火绳枪具有碾压性的优势,不仅哑火率变得更小,关键是由于发火技术的改进,使得火枪手可以从大间隔队形进化为肩挨肩的密集步兵队形,因而使得步兵的单位火力输出密度得到极大提升。
【注:火绳枪时代的步兵间隔至少为0.96米。
燧发枪时代的步兵间隔则可以缩小至0.32米(侧身)。
所以相同宽度的步兵横队,燧发枪的理论火力输出密度是火绳枪的三倍,而实际的火力输出密度还不只三倍,因为燧发枪的哑火率更低,装填速度更快。
有了燧发枪加套筒刺刀,火枪手才真正的摆脱长矛手的保护。
装备燧发枪的步兵摆成空心方阵,甚至可以与骑兵进行野战。
也正是因为燧发枪的出现,使得骑兵由主战兵种退化成为辅助兵种,像建奴白甲兵这种披三重甲胃的重装步兵更是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从此只出现在博物馆,因为面对燧发枪的密集火力,重装步兵在战场之上已经是寸步难行】
其二:大明无论是火器制造还是火器运用都没有标准化这个概念。
火器制造全凭工匠经验,教徒弟也是照着自己总结的经验教,教材或教学辅助工具这种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使用火器也靠老兵传帮带,同样没有操作规范以及标准化教学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
【注:明代没有标准化,从《火攻契要》以及《军器图说》这两本专门用来介绍火器的学术专着就能看得出,无论《火攻契要》还是《军器图说》都没有详细精准的参数,都只是笼统介绍,配图也只是简图,大小不成比例更没有参数】
其三,这个时代东西方的火器技术好像差距并不明显。
确定这三点之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燧发枪这种东西,不是想造就能造得出来的,制造工艺不够成熟,勉强造出来不仅价格死贵,而且性能不一定就强过火绳枪。
所以燧发枪可以试着研制,但是真没有必要强行推广。
火炮铸造工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从前膛炮进化到后膛炮,炮管从浇铸进化到轧制,这都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
所以说唯一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的就只有标准化。
不光是火炮、火枪的制造需要标准化,火炮及火枪的操作也要标准化。
然而无论是火器制造的标准化还是火器操作的标准化,都没那么容易,但是无论有多困难这事都必须做,而且还得分头同时进行。
崇祯问马鸣騄道:“马卿,兵仗局在南直有多少家工厂?”
马鸣騄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共有包括火药厂、铸炮厂、铳厂等在内的九家工厂,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作坊六十一座,各种矿山一百余个。”
听到这,崇祯脸便垮下来,这都是韩赞周造的孽。
九家工厂是内廷原有产业,但是六十一座小作坊还有一百多个矿山肯定是掠夺的,这两个数字后面隐藏着无数的血泪。
不过崇祯现在也没有时间管这些闲事。
马上就要七月底,得带着士子北上了,不能再拖。
当下崇祯又对马鸣騄说道:“马卿,你把六十一座作坊及一百多个矿山都发卖了,九家工厂合并起来组建一家兵工厂,名字就叫大明兵工厂。”
“大明兵工厂?”马鸣騄点点头又问,“再然后呢?”
“然后面向江南八府一州的商贾竞卖。”崇祯说道,“谁家出的银子最多,就由谁家入主大明兵工厂,内务府只保留三成股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