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5章 三晋非遗文化之旅(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描绘,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我们华夏民族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师傅在旁边听闻李琳的赞美,不禁放下手中磨砺了半生的工具,眼神中闪烁着回忆与感慨交织的光芒。他娓娓道来:“遥想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那段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时光,也正是平遥漆业最为鼎盛的一段岁月。就在乾隆四年,即1739年,平遥梁村一位名叫冀都龙的匠人,在县城繁华的站马道开设了一家名为‘鸿锦信’的漆器作坊。这家工坊专事生产各类柜、箱、桌、碟、盘、盒、奁、屏等漆艺精品,其作品不仅深受国内人士喜爱,更远销海外,成为了华夏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平遥推光漆器所绘制的图案,极具民族风格特色,取材广泛,既有古典小说、戏曲中那些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也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神秘而庄重的人物故事。这些图案或是通过描金彩绘的方式呈现,或是采用刀刻雕垫技法精心打造,甚至还有堆鼓镶嵌的复杂工艺,线条流畅自如,色调搭配和谐悦目,整体效果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随着现代化学漆和腰果漆的广泛应用,以天然大漆为原料的传统推光漆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许多老一辈的艺人纷纷改行,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漆艺产品的质量也呈现出下滑趋势,整个行业正处在濒临失传的危机边缘。老师傅语重心长地叹息道:“现在懂得这门古老手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年轻一代更多选择去城市里追寻新的梦想,这样一来,这门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和民族智慧的技艺,恐怕真的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于无形了。”

    接过这沉甸甸的漆盒,姜鸿辰的目光在其精美的纹饰与深厚色泽上流连忘返,心中涌动起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敬意以及对公司使命的庄重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一个承载了传统工艺的容器,更是中华千年民间艺术智慧与匠心独运的结晶,它们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篇篇跃然纸上的历史篇章,鲜活且生动,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民族的记忆。

    他缓慢而坚定地转过身来,面对黄铭以及团队中每一位满怀热忱、矢志传承的成员,他们的眼睛里同样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守护的决心。姜鸿辰深吸一口气,说道:“诸位,我们接下来的重任,是要去追寻那流传在古老巷陌间的绛州剔犀技艺。据说,每一次剔犀的过程,都是艺术家以刀为笔,在时间的长河中描绘出生命的脉络,如同编织新的生命篇章,赋予冰冷的材质以炽热的灵魂。”

    这项技艺,就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在每一道剔除的线条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承载着一代代匠人的心血与坚守。他们即将启程,不仅是寻找一项濒临失传的技艺,更是为了唤醒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艺术生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在店主那饱含故事的眼神和热情洋溢的指引下,他们一行人来到了运城。这里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尤其是那些藏匿于街巷深处、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工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